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0月26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
而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動力和保障。
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經過接續奮斗,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代表們表示,報告提出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后續的農業農村工作指出了明確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報告中的闡述,引發了多名代表的強烈共鳴。
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
已具備向農業強國邁進的基本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推動我國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具備了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基本條件!鞭r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夯根基,供給保障能力更穩“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對農業供給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來要加快由追求規模速度向注重質量效益競爭力轉變!敝袊嗣翊髮W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程國強表示,接下來,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豐富多樣的食物消費需求。
”先正達集團楊凌技術中心總監吳純仁說,“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新目標振奮人心。作為農業科技人員,我們要接續攻關,育出更多高質量的‘中國種’!
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動力。截至2021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有利時機,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注重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設施化、智能化,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
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
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實現產業興旺,推動鄉村生活富!薄皥远ú灰萍涌燹D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建設農業強國·讓產業鏈條更加完善產業振興須持續發力。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立足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優勢,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掘鄉村多元價值為方向,融合農文旅、貫通產加銷,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建設農業強國·讓資源利用更集約高效“應當看到,當前我國水土資源環境約束依然趨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處理好農產品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強農業資源保護、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深入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全過程轉型!比~興慶說。
借力鄉村旅游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
旅游業是鄉村振興的有效推動力,如何借助鄉村旅游破解當前鄉村振興的諸多問題,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事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挖掘優秀文化,促進產業集約化發展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是文化振興。深入推進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文化協同發展,逐漸提升鄉村振興的文化內涵,留住鄉愁、鄉情、鄉韻。持續擴大特色傳統村落以及鄉村生態旅游品牌的影響力,鼓勵與支持更多村落積極申報中國傳統村落,以評促建,加強古村落面貌整體保護;編制高標準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與修建規劃并嚴格實施,避免鄉村“城市化”和緩解“商業化”,保護鄉村傳統風貌;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應完整保留連片的空間形態以及周邊自然環境,整體保護鄉村傳統風貌,合理控制商業開發面積和比例;傳統村落保護應遵循“精準化”原則,有個性地保護每個村落的原始風貌和特色;探索“外引內蓄”投融資機制,鼓勵和爭取社會資本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
鄉村文化產業化是有效和持續保護民間文化的途徑之一。全面整理與挖掘本地鄉土文化資源,將文化元素以不同方式融入到鄉村振興各環節,以農業采摘、田園風光、農村建筑、鄉土風貌、民俗節慶、鄉村歷史資源等為依托,開發多元化的鄉村文旅產業,提升鄉村文明程度;對麥秸、簸箕、樹皮、稻草、水瓢、火炕、灶臺等農村生產生活用具進行文化包裝與打造,并以市場運營方式經營與管理,拓展與延伸鄉村文化旅游產業鏈條;組織鄉村歌舞、鄉村風情、鄉村婚俗、鄉村觀光等表演和競賽活動,提供鄉土氣息濃厚的文化服務。
突出地域特色,打造鄉村振興品牌鄉村振興的建設關鍵是打造特色品牌。推動鄉村旅游區域協同營銷和區域聯合促銷,擴大鄉村振興的產業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根據不同村莊的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因地制宜規劃和設計具有市場競爭力和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農家餐館、民宿、鄉土工藝品、農業采摘園、農產品銷售等特色產業,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發展前景廣闊的特色產業和精品村莊,塑造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深化農旅融合,把產業鏈、物流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產業專業化生產、規;洜I、品牌化建設;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深加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園區和城鎮集聚,加強與涉農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在農產品深加工方面開展合作,延長農業產業鏈;依托鄉村旅游與電子商務大力打造與推廣土特產品牌和鄉土文化品牌,引入現代商業運作模式,通過培育品牌、宣傳品牌、推介品牌,提升鄉土產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與國內外主流媒體加強聯系,充分利用電視、報刊、廣播、雜志、網絡等多元傳播媒介進行立體宣傳。
完善公共服務,推動鄉村協同發展鄉村振興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全域發展。按照“全域景區化”“村莊景觀化”的原則,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加強景區內外的整體協調發展,全面改善鄉村落后面貌,著力打造宜居鄉村、宜游鄉村、宜業鄉村;加強高速公路沿線景觀大道建設,加快完成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五級公路網絡的景觀廊道建設和綠化提升工程,并與郊野綠道、遺產古道、濱河廊道相銜接;根據鄉村街道寬度、周邊環境,合理選擇喬木+綠籬型、花灌木+攀援植物型等不同模式,提高鄉村街道綠化和美化水平;加快高速公路服務站改建游客服務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工作;加強鄉村旅游景區交通標識牌和旅游指示牌建設;全方位建設金融、通訊、電視、環保、餐飲、衛生、商業等旅游配套設施;開展村內戶外道路硬化,因地制宜鋪裝水泥、石板、瀝青、彈石等路面;通過城鄉污水管網統一處理和集中處理,有效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本著有效、便捷、經濟的原則,因地制宜創新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加強垃圾收運設施建設,盡快實現鄉村無害化廁所全覆蓋;根據鄉村實際實施改廚、改氣、改水、改網、改圈、改灶等工程,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加強鄉村籃球場、活動中心、農家書屋、衛生所、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以旅游小鎮為帶動,進一步完善鄉村基礎配套設施和鄉村夜間消費文化建設。